学生研究员“说”|第六期围桌读书会学习心得分享
时间: 2025-03-19     阅读:11


研究员简介

赵晨宁

2024级博士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本期我们阅读的是院长著作《新大众哲学》“认识论篇”。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一些不太成熟,但特别想跟大家交流的想法,所以今天斗胆“抛砖引玉”,期待和大家擦出思维的火花。

第一个收获和感悟是,重新认识“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中研究“知识如何可能”的分支,它关注的问题包括:知识从哪来,是经验观察、逻辑推理还是实践积累;怎样算真知,也就是如何验证知识的可靠性,是逻辑自洽即可还是需要经过实践检验;人类认知的边界在哪,也就是人类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是否存在不可知领域……在《新大众哲学》一书中,伟光院长将认识论问题和思想路线问题、思想方法问题放在一起来讲,比如书中提到的“所谓思想方法,就是想事情,办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运用什么样的方法问题,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本本出发。思想方法不同,对于理论的态度、对于实际的认识、对于是非的判断、对于善恶的评价、对于路线的选择不同,实践结果也不同。”在我看来,“认识论”像一套“思维工具”,帮我们理解“人如何认识世界”。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从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过程,主张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第二个收获和感悟是,坚持科学的认识论之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阅读《新大众哲学》的时候,我钦佩于伟光院长思想的深邃,同时也惊叹于院长视野的广阔,融合古、今、中、外丰富的思想观点、历史人物乃至社会现象,把复杂难懂的哲学原理讲得这么的深入浅出。一边阅读一边回顾我们党的百余年发展史,我感受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无不以认识和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为重要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曾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给我们党带来了巨大损失。三次错误有两个共同原因:一是把远在万里之外并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指导思想是主观主义,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出现“大跃进”“浮夸风”“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社会主义事业遭遇挫折。之后,又出现“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我们党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实现大幅度提升。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每一次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都实现了其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每一次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一定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过程,这也为我们党确立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再比如今天我们常提到的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的“坚持问题导向”,我想这也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脉相承,它们都来源于以实践概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问题导向”的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在深入分析实际情况和正视问题存在的基础上,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机制和方法。

第三个收获和感悟是,坚持科学的认识论之于个体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是自己的无知”。我们从孩童时期起,就充满了对万事万物的好奇,渴望了解世界的奥秘,掌握自然的规律,探索人类文明的多彩。在“有涯之生”,我们上下求索“无涯之知”。这个过程中,是否持有和贯彻正确的认识论,影响着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行动的力度。认识提高了、认识能力增强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宽度、深度、高度以及前沿程度等也会得到相应地提高。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掌握科学的认识论,正是帮助我们正确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建立自己的认知免疫系统,平衡经验与理性,破解认知迷思,在实践中检验与修正认知,清醒认识“已知”和“未知”边界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