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院五周年
本文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1期
“学界动态”栏目
2019年9月17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建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南开大学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南开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关于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重要批示精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贡献的重要举措。
一、砥砺奋进五周年 奋楫扬帆谱新篇
五年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理论研究、咨政建言、拔尖人才培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宣传阐释,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一)坚持固本强基提质,谱写“高举旗帜 协同发展”新篇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深厚的底蕴与明确的定位,整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两校力量,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单位,积淀了厚重的综合实力。研究队伍力量全面巩固。五年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已基本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梯次合理的200余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其中教育部****9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3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百人入选国家级专家人才序列。
协同创新质效显著提升。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现有 20个研究中心,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加强对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等的学习、研究、阐释,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国家战略安全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专项攻关,通过战略合作、协同发展,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突出贡献。
合作平台拓展向深向实。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中共达州市委党校、西南大学挂牌成立研究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合作编辑《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具有较高水平的期刊内参,持续强化合作领域。2022年,依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实体建设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2023年,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入选天津市高校智库。
(二)坚持思想政治引领,谱写“理论创新 学术繁荣”新篇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聚焦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出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切实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始终坚持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王伟光教授领衔承担“新大众哲学”“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前途命运暨当代国际形势研究”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新编”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陈晏清教授组织开展的“新时代政治思维方式研究”课题入选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项目,逄锦聚教授领衔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入选国家教材委员会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项目,王新生教授的专著《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研究院精心打造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学术精品品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库”已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稿》《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等9部著作。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研究取得突破。王伟光教授在《哲学研究》和《红旗文稿》发表理论文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篇大文章》《实现“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校长陈雨露在《光明日报》发表联合署名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南开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在《人民日报》发表《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性》等文章,引发学界广泛关注。此外,《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批精品专著已出版,“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库”重要成果之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些著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实践进行了丰富的理论阐释和经验总结。
准确理解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不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阐释。王伟光教授领衔中国社会科学院“十四五”重大学术经典研究工程“中华思想通史”,历时8年出版《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电子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组织以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为主的学术骨干团队,汇集全国多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多所高校科研骨干百余人,高质量完成天津市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研究计划”,推出《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同时,还成功举办三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峰论坛。
五年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表署名研究院理论文章2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部、撰写咨政报告10余篇,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贡献科研力量与学术智慧,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具有一定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地。
(三)坚持聚焦党政大局,谱写“咨政建言 服务社会”新篇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坚持对标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秉承南开大学“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不断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智库的重要功能。
围绕大局,提升服务决策能力。2020—2022年,王伟光教授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内参发表的咨政报告两次获得党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王伟光教授撰写的文章《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及其出版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获得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和多位其他中央领导的重视与肯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自2021年起围绕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连续三年出版《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另有中心专家出版《深圳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美好生活的桐庐样本》等一批受众广、口碑佳的著作。善作善成,为天津市“十项行动”贡献学理支撑。有效服务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心专家上报天津市有关海洋经济、产业经济、信息人才等调研报告5篇,为天津市“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与南开大学共建的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开展课题研究18项,成功召开“党内法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党纪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会议;此外,研究院重点打造“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峰论坛”高端学术会议品牌,将天津市定为长期会址,唱响了天津“理论之声”。
(四)拓展宣传阵地,谱写“深化交流 开放合作”新篇章
五年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致力于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融为一体,充分体现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世界的“集成”效率。
持续深化国内外专家交流研讨。举办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高峰论坛,邀请来自俄罗斯、蒙古国、阿塞拜疆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科研院所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汇聚国内外理论之声和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开辟新天地。
全面推进国内外高校合作共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澳门城市大学成功签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与澳门城市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并提出“两方三校一院”合作机制,极大推动了三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喀山联邦大学四校达成共建中俄关系研究中心的意向,这将对促进中国和俄罗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五)助力学科建设,谱写“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新篇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坚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通过校际协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成果支撑高质量理论人才培养。
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王伟光教授主编、众多知名学者通力合作完成《新大众哲学》(教材版),面向大学生群体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该教材为广大师生学好哲学,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又一经典范本。
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交流平台。由教育部主管、南开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期刊由王伟光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目前已发行16期,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搭建了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创新的交流平台,日益获得学界的关注和认可,期刊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高转载量、高转载率和高转载指数名录。
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高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积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持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聘任王伟光、赵剑英、冯颜利等导师参与联合培养,依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院等平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7人、博士研究生16人,逐步完善两所大学硕博联合培养模式,持续推进联合培养项目发展。2024年,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招募了首批学生研究员15人,积极探索学生培养的新模式。
二、“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前途命运暨当代国际形势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进展
“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前途命运暨当代国际形势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由王伟光教授担任首席专家、课题组组长。自2018年课题立项启动以来,课题组紧紧围绕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前途命运暨当代国际形势研究,认真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以及国际问题的研究与学科建设贡献应有的智慧。
(一)课题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当代帝国主义),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对当代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当代帝国主义)的现状、变化及发展趋势暨当前国际形势作出判断,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课题的主要任务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力争科学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对当代社会主义现状、变化、发展、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断;二是力图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当代帝国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当代帝国主义)的状况、变化、问题及走向给予科学判断;三是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外交思想,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总结国际斗争经验;四是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和大的“历史时代”观,全面梳理西方国家研究国际问题的流派、理论和观点,从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批驳清除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认识,解决“马克思主义失语”“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失踪”的问题,批判“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科学论断,对当前国际形势作出科学分析,构建科学的当代资本主义论,即新型帝国主义论;五是努力构建国际问题研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打造一支研究国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
(二)课题的总体进展和成果情况
第一,课题组先后组织召开21次研讨会及多次小型会议,分别就当代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暨国际形势的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研讨交流,形成了21次会议纪要,收录了457篇论文与研究报告,具体呈现为21次会议纪要报告、论文研究报告和总报告等。
第二,全面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及国际问题的论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及国际问题的论述,习近平外交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际问题的论述摘编,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问题》《习近平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问题》。
第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等报刊发表457篇文章,取得相当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其中有的成果已经发内参和上报上级单位,供党和国家决策参考。
第四,一系列重要成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重要批示。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关于中美关系的实质、趋势和对美战略策略》《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发展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等。
第五,出版由王伟光教授担任主编的9本著作作为阶段性成果。如《大的历史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世界金融危机十年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世界社会主义的趋势、问题与现状》《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时局》《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态势》《当代资本主义研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实践成败经验教训考》《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前途命运暨当代国际形势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均获得理论界、学术界好评。
第六,出版王伟光教授的专著《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该书受到党中央领导人的关注和批示,全国政协正式发文要求学习重要批示精神,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出版座谈会。该书在党政干部、理论界、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填补了学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当代帝国主义)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引起国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该书共七章,另有三篇附文,主要按照当代资本主义(当代帝国主义)“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理论逻辑阐述。对当代资本主义(当代帝国主义)本质、特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判断,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该书认为,当今仍然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判定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仍然处于列宁所判定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代新形态,是新型帝国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判断、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科学判断依然有效,并没有过时。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经过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形态、两个时期,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个形态、第三个时期,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衰落和灭亡一样,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仍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局部改良能力,还有一定的空间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曲折、复杂、反复、长期的历史进程。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虽然矛盾重重、内外受困,总体在走下坡路,但还具有一定的实力。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即新型帝国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其本性,它的侵略性、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没有根本改变。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剥削民族的压榨和统治手段比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严厉、形式更多样、剥夺更残酷、压榨更巧妙,两面性更突出。当前一切国际问题,如竞争与合作、冲突与解决、战争与和平,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争取和平发展的国家和民族,它们的斗争与发展都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即新型帝国主义密切相关。认清这些国际问题,必须首先认清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今天我们处理国际关系和对外工作的战略策略,一定要依据关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总判断来提出和实施。
三、未来发展展望:守正创新,勇担使命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于一体,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用实际行动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第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努力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打造成理论学术创新高地。研究院要立足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和创新实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要问题。不断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打造成一流的学术期刊,继续办好“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库”,办好研究中心,强化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依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具有研究院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创新体系,加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阐释力度,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打造成培养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摇篮。研究院要充分总结五年来的人才培养经验,在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两校的支持下进一步健全现有联合培养模式,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丰富相关课程的开设和建设,编撰出版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高水平原创性文科教材,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文科课程体系,持续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突出创新能力、优良学风文风的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第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努力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打造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理论学术交流重镇。研究院要继续积极搭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打造高端论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为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不断贡献力量。继续巩固“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峰论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高峰论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论坛”“中国哲学家论坛”等重要舆论阵地,聚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汇聚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将理论学术论坛打造成标志性品牌。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继续探索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积极吸引各方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科研创新,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第四,增强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能力,努力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打造成高水准的新型智库。研究院要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选取对党和国家决策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向党和国家提供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聚力推动高端智库建设,为党中央决策和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科学管理,努力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打造成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高水平支撑平台。研究院要在南开大学党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强化科学管理,注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院务会议、理事会暨学术指导委员会议、研究中心年度总结工作会议的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加强研究院办公室、北京办事处的建设,依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优势和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两校优势资源,依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两个出版社的优势资源,积极推进科研组织与管理创新,支持一批理论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研究方向,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中心,打造理论学术原始创新策源地,培养理论研究领先力量,提升并扩大最新学术成果传播交流的质量和规模,使研究院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阐释的重要基地。
王新生:南开大学原副校长、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康浩然,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