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生研究员团队理论水平,引导研究院师生学好哲学、用好哲学,第四期《新大众哲学》围读活动于12月6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梦菲领读指导,全体学生研究员参加。
马梦菲带领学生研究员们对《新大众哲学》的“辩证法”篇章进行研读,详细阐释了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具体内涵与重要意义,指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一般趋势,并以“社会主义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为例明晰“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环节的发展过程。马梦菲强调,“否定”并不是消极意义的,它是对现存状态的不满意,是“扬弃”的积极过程。马梦菲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解为“内容和形式”是《新大众哲学》书中极具创新性的观点,此书实现了哲学学理与科学原理相结合,叙述简洁生动,深入浅出。
此后,学生研究员潘子檬向与会同学汇报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以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的历史事件说明“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的内涵,提出从协同育人的角度谈大思政课也是系统观念的鲜明体现。
在集体研讨环节,马红英、成文雯、赵思齐等学生研究员各抒己见,就“文明与文化”等话题积极展开互动讨论,马梦菲对同学们的疑问作详细回答与指导,与会师生皆表示受益匪浅。
读书会结束后,同学们发表了参与本期读书会的感想:
纪洪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永不过时的,大众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新大众哲学》一书在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大众化、通俗化的新话语阐释清楚,去解决今天的新问题,让我深受启发。《新大众哲学》的受众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其通俗化的语言和例证真正让大众都能读懂,帮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解决自己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同时,《新大众哲学》以“运用Twitter说明网络社会不过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反映”、“以自动驾驶汽车探讨什么是虚拟实践”、“以石墨烯和钻石的区别说明结构和功能的辨证关系”等贴近现实符合时代发展的例证,来教会我们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今天的具体实际问题。正如书中所说,要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被广大人民群众“学、懂、信、用”。
潘子檬:虽然之前也有参加过不同形式的读书会,但马研院读书会仍旧带给我不一样的体验。围绕着王伟光院长的著作《新大众哲学》,我们仿佛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认识日日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老朋友”。平日里我们感叹专业书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之时却又因其晦涩难懂而退避三舍,而当我们领略《新大众哲学》的笔触,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的语言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中国老百姓的话”。老师们专业的领读、学生研究员们认真研学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在一场场读书会中碰撞出思想与智慧的火花,共同探索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实践路径与理论创新,这是对再认识、再思考的深刻感悟与共鸣。
成文雯:《新大众哲学》是一本将哲学思想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的书籍。通过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哲学不仅仅是高深的理论,它也能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尤其是对思维方式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哲学不仅是思考的工具,它也是我们日常决策和行动的指引。伟光院长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案例将深奥的哲学道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再加之读书会老师的领读、同学们的探讨交流,让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也更全面和透彻。通过对《新大众哲学》的阅读和读书会的开展,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也学会了如何更深刻地思考问题,收获了很多专业领域外的知识。
《新大众哲学》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在回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读书会为学生研究员深入阅读学习这一精品著作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本期读书会学生研究员们一同探索辩证法的深邃内涵与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以提升。
图文:王亚格 张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