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根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不间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引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创新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间断地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造形成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风格、反映中国需要、运用中国话语体系、指导中国实践的和不断创新的理论形态,是实现我国繁荣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从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庄严宣布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到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度过了70年诞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拼搏,把一个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改造建设成为一个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经过7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国共产党不间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间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引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间断地创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根本经验;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间断地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规律。

一条根本经验: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永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70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70年。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实现并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并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其理论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及其人民大众求解放、谋幸福的真理,然而任何真理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就会变成谬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但马克思主义离开了中国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就会误导中国实践。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说到底,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为全人类贡献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曾几何时,汉唐王朝显赫于世,清康乾盛世的中国为世界最强,其时GDP占世界1/3。然而,进入近代的中国却从高峰一落千丈衰败下来。先于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的西方列强,在争夺瓜分世界殖民地的角斗中瓜分了中国,它们不允许中国独立自主地走资本主义强国之路,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亚病夫,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先知先觉的中华民族先进分子从多次失败和挫折中,总结出的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封建统治阶级的儒学思想、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都解救不了中国。经过反复的比较选择,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深刻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好武器,但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主观主义地、特别是教条主义地照抄照搬拿来指导中国革命实际,就会未有革命党引错路不给革命带来重大损失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好比箭,“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9~820页。,“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有的放矢”,脱离中国实际,必定失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这是从遵义会议前的多次严重失败挫折中深刻总结出来的根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四个伟大历史贡献。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剥削和压迫,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经过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两千多年的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这是自有国家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启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新纪元;三是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准备了物质条件和理论前提;四是进行改革开放第二次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由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四个伟大历史贡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两次伟大结合,完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一次伟大结合,分成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二是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中国革命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必须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真正完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伟大时代命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同志领导开启了第一次结合,形成了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而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则完成、丰富和充实了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成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毛泽东思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实质上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内容: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毛泽东同志科学判定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特殊国情,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的,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和革命统一战线,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打倒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经过1949~1953年的和平恢复时期,中华民族走上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三是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和发展。这两个时期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1956年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伟大结合的开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鉴于苏联与中国国情的极大差别,又由于苏联模式已经暴露出明显的问题和弊病,毛泽东同志很快意识到不能照抄照搬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必须摸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并提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原则和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具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观点,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认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推进并深化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结合的时代课题,是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条件、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历史依据,适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21世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条基本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间断地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双向互动

  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运用真理指导实践,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不间断的实践创新。实践创新带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的运行逻辑和发展线索。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不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进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旦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好的理论也会成为僵化空洞的教条,在实践中就会犯“左”或右的主观主义错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到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结合、每一次飞跃,都处于不同实践条件下,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课题。不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何种理论形态,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红线。

  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正是由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们党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前提下,进一步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创新理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2.不断地实现实践创新是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不断通过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的进程。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发挥其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主题的转换以及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实践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社会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当作教条,从来都是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当作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列宁也明确表示,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性跨越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既要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尊重实践权威,勇于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关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进程。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是第一位重要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从本本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态度的分歧点,是采取什么样的学风的分水岭。如果学风不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出了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教条,脱离实际,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学风。

  4.密切联系群众是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进程。是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是依靠群众还是依靠少数人,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态度,也是能不能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问题。联系实际与联系群众是一致的,联系实际最根本的就是联系群众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就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为主体。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工作路线,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坚持解放思想是法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又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进程。解放思想始终是我们党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在政策上的成功调整,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就不可能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以新的眼光和视野观察新的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就不可能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子。邓小平同志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大事上,在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到,在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实践在发展,情况在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当随之发展变化,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6.坚持实践的真理检验标准是根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不断地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发展理论,并运用真理指导实践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必须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从思维方式、思想理论以及观念、体制、做法等多个层面入手,纠正、革除错误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打破过时的僵化体制和习惯做法,消除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破除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70年上溯至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我们党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归根到底,是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问题,故而能够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闯过一个个关口,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一定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一条繁荣发展的成功之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造形成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风格、反映中国需要、运用中国话语体系、指导中国实践和不断创新的理论形态。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两个方面的任务

  首先是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其次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实践,成为中国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然而作为外来的先进思想,要真正转变成中国人民改造旧中国的巨大精神力量,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与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中国国情、与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相结合,必须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真理,继承了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特征,富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精华材料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和大众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只有把握时代问题,认清世情,才能确定党和人民所处的时代地位和历史方位,才能把握中国发展的时代命脉和历史趋势,才能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走在时代潮流前列的问题,才能在回答这些时代问题的同时推进理论升华。今天,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定的大的历史时代条件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判断时代条件和世界发展趋势,认真吸取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明,带领中国人民紧跟时代前进潮流,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可以称之为本土化。本土化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民族化,二是现实化。

  世界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组成的,世界是“一般”,民族国家是“特殊”,世界寓于民族国家之中。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规律,其世界观、方法论适用于一切民族国家。然而,马克思主义要成为具体民族国家的指导思想,必须与特殊民族国家的国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所谓国情,就是特殊民族国家的国情。所谓中国特色,就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包含了中华民族国家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要与中国民族国家的特殊性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注重中华民族的特殊性,要研究民族的现实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只有同中国具体民族特性相结合,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思想和优秀表达形式,以中华民族的话语体系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具有中华民族的特殊表达形式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特性,才是真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必须针对中国活生生的现实。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活生生的现实,而马克思主义要保持自身生命力就要不断地与现实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伴随着中国现实的发展、适应中国现实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发展,这就必须不断地依据中国现实,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解决新的问题。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实提出了大量时代课题需要马克思主义来回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回答这些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大多数人的理论,而不是少数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站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没有大众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为大众的理论;其次,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源泉,没有大众化,也不可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来自大众的理论;最后,马克思主义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没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就会被束之高阁,转化不成巨大的实践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为大众所用的科学理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